查看原文
其他

怎么理解波伏娃这位女性?

2016-11-18 第一哲学家


怎么理解波伏娃这位女性?


倔强,孤独,聪慧。


多数女孩子在小时候回避孤独的方式是和玩伴手拉手,抑或抱着自己的洋娃娃对它说话。


但是西蒙娜这个姑娘激烈的天性和对周遭事物及人群世俗面目的警惕,使得她只能硬生生地面对孤独,个性的释放便是阅读和思考。


这样的小孩应该是不太讨人喜欢的,离群索居,只接触自己喜欢的那一点东西和极个别人,而刻意对人群保持距离。


家道中落,经历战争,内心对丰富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窘迫产生差距,让这个内心骄傲的小姑娘为现实而感到悲哀,为身上总是穿着脏兮兮的破旧裙子而害羞。


父母婚姻的破裂以及她的好友扎扎的死亡给她的生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那时,波伏娃便认定,「婚姻这个枷锁必然会带来谎言、欺骗和婚外情」。


读波伏娃的传记,妄图从中找到满篇满幅有关她的情感的点滴,但是作者并没有失掉一个传记作者的立场,即全面地展现主人公的一生。


波伏娃把她的生命奉献给了思考和写作,她和萨特的感情不再是单纯的爱情,而是战友和朋友。


我试图找到波伏娃和萨特这种特殊关系产生的成因,但读《激荡的一生》这本书,作者似乎并不打算在这个问题上浪费太多的臆想笔墨。这是好的,公允能够保持了。


据说波伏娃在她写的自传中对她和萨特之间的关系的书写也并非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即便她公开她和他的美国情人艾林格之间燃烧着炽烈爱火的书信。


波伏娃和萨特不结婚的特殊关系形态,影响着全世界,一部分追求自由和希冀建立全新两性关系的男女以他们为榜样,试图像他们那样保持着精神的独立、爱情的鲜活和一生都不离不弃的关系。


尽管我也对此心怀向往,但却对复制这种关系形态抱有小心谨慎的态度。


不是每一对男女都能够做到他们这样相互独立、彼此公开又坦诚相见的,每一次复制都可能夭折在一方立场和观念的变卦,无法真正的反思现有的两性关系和社会体制,无法真的做到坦诚相见,以及男女性别不平等所带来的女性的相对弱势和男性对性别优势的恣意挥霍等问题上。


波伏娃和萨特之所以一生不离不弃,并非全然是爱情的功劳,很大程度上,他们是战友的关系,即波伏娃和萨特毕生都在追求写作——他们共同的目标。


萨特欣赏波伏娃,认为这个女人是少有的、能够明白他的思想,并且能够对等交流、相互促进的女伴、战友。


波伏娃能够理解萨特,懂得他的思想,与他交流,这是波伏娃区别于萨特其他情人最大的不同,也是为什么萨特在和有的情人如火如荼到甚至差点结婚的地步,却依然选择回到了和波伏娃原有的关系模式以及情感位置中去。


这当中必然是存在危险的,也就是说,他们关系的打破说不定就恰恰源自于这“偶然的爱情”。


波伏娃也有过嫉妒和伤痛的时候,当萨特和别的情人在一起享受着柔情蜜意和伟大爱情时。他们约定不向对方隐瞒自己的任何情事,因此波伏娃还要听萨特向她描述他的情人是如何给他带来生命的愉悦和激情的勇气的。


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折磨,波伏娃也有受到这样的折磨。《激荡的一生》书中对此并未着墨太多,但从书里的只言片语以及先前阅读的另一本写波伏娃和萨特感情关系的书籍获知,波伏娃所承受的苦痛不比一般的女性少,并不因为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权主义者,是被全世界誉为女性主义开山之作的《第二性》的作者而有所减少。


但帮助她克服这一切的,我想乃源自于她对自我空间的强烈维护——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波伏娃和萨特一生并不同居,他们有各自的公寓,他们只是在需要讨论或者交流的时候才会在一起。


这是波伏娃刻意保持的,这是她用以保持自身独立性和进行写作的方式。有哪个人可以轻易做到这一点并坚持一生?男人也许可以游走在不同女人的寓所之间,像是有点令其他男人羡慕的“走婚”。


女人若游走在不同男人的寓所之间,可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和抵抗世俗压力的能力,才能不致让自己堕入“应召女”的嫌疑之沼中。


波伏娃毕生最大的追求就是成为一个作家,写作是她人生的支柱和活着的动力。在这种驱动力之下,萨特和她的关系的维系便不再是单纯的男女情欲关系。


因此,为什么俗世男女想对他们感情关系模式的复制总是容易出现夭折,那是因为,除了情爱之外,很多女性不能像波伏娃那样忍受孤独并且将孤独的力量转化成人生的高阶追求——譬如写作,也不能彻底摆脱世俗需求对人身的限制。


同样的,对于男性而言,有多少男性会真的能够做到在拥有其他情人的同时还能把心目中最重要的那个位置保留给你呢?这种位置并非是刻意就能保留得住的,情感的生发不由控制,而情感的转移也是不受控制的。


萨特和波伏娃,是太过特殊的案例,不是说他们就不曾遭遇分道扬镳的可能性,但因为他们毕生追求的力量相似而强大,所以最终在经历各式各样“偶然爱情”之后,他们又不经意地走回去了,但在经历“偶然爱情”的当时,也没有说他们各自都要在内心告诫自己:「眼前这个并不是我最重要的情人」。


他们依然会放任自己的情感走向,不去规训它。即便波伏娃在遇到英俊高大又学识渊博的艾林格时,她也同样是任由爱情的烈焰焚烧自己。


最后和艾林格的分开,乃是因为艾林格索要婚姻,同时波伏娃一定要回到巴黎,回到她的生活圈中去。她的坚持,乃在于她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坚定选择。


而萨特在差一点就要结婚的那次“偶然爱情”中,又一次回到波伏娃的身边,也是在于这个热情、活力四射的金发美国情人向他索要婚姻。


于是,这两个不希望被羁绊、视自由为人生最高追求的人,才又曲折地走回到一起。


而我们这等凡夫俗子,有几人能够经历多变世事的冲撞?


如果你想要一个情人,很容易。


如果你想要一个一生的情人,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婚姻制度的延续至今,即是让许多的人可以继续活在漂亮的谎言中,让自己以为自己靠幸福很近。


我们不都是靠着一点自欺才能活得不那么辛苦的么?


相关内容阅读

请点击↓

哲不解:雌雄大侠波伏娃与萨特

哲学,爱情,女权主义——从《爱在》三部曲想到的

余虹:一个人的百年

谈黑格尔精神哲学下的婚姻伦理观

罗素:我对试婚的看法

女权主义和超人哲学

本雅明评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

柏拉图:任何一种快乐都不如肉体的爱来得更巨大、更强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